5月16日,上海市科学研究所发布《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》报告。报告显示,长三角区域科研协同极化效应显著,技术溢出多点爆发。协同创新指数总体得分从2010年的100.00分(基期)增长到2017年的178.91分,年均增长8.67%,可以看出,2010年以来,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,发展势头良好。
推进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,是支撑引领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。报告以提升长三角协同创新策源能力为目标,从资源汇聚、科研合作、技术溢出、产业发展和环境支撑五大维度构建指标体系,对2010—2017年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协同创新情况进行研究分析。
一组数据佐证:从2010到2019年,长三角城市间专利转移数从不足千次,跃升至近2万次;科研合作网络密度增幅超八成;发明专利申请量、科技论文合作数量均翻了4倍多。去年,相互间合同输出共计14128项,合同金额近431.93亿元;联合争取国家重大攻关项目超过100项,获批经费超过18亿元,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。目前,3.13万台(套)大型科学仪器、19个大科学装置和2420家服务机构实现了云上预约和共享共用。
从创新环境来看,长三角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快速发展,支撑创新资源要素高效流动;国家级孵化器蓬勃发展,全力推动长三角“双创”升级;长三角区域内创投资本加速集聚,科技型创业备受青睐;落户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外资研发主体总量趋稳,溢出效应逐步显现;在科技项目联动、资源共享、人才政策等创新政策跨域协同方面试点突破持续稳步推进。
指数以详实数据为基础,构建了包括资源共享、创新合作、成果共用、产业联动、环境支撑5项一级指标以及20项二级指标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,统计分析了2011—2019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发展情况,为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提供参考与建议。